Monday, December 24, 2012

故事序列

假日闲闲,一个人的空间偌大。水果书本水瓶备齐在桌,翻书开电脑,世界的浩大我暂且由此领会,自供自足的快乐如是简单。

听完唐牧师的影视讲道,是文化讲座系列的《评达文西密码对真理与历史的亵渎》,心里更加钦佩唐牧师。找日,真想好好地根据他谈及文艺复兴的那几个renaissance men和《达文西密码》这本书的讲解做个札记或查找更深。我祈祷唐牧师可以长命百岁,让我心悦诚服的牧师目前唯他了。一个极有恩典、智慧的人。

把自己挂上面书,偶然看见朋友Post的一篇文章。换做以往,类似文章其实不大爱看,因为因袭世俗理性的味道过重,乏味。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如电视剧。我念极发泄人类情感的时候,看戏是必须。让自己进入戏情内,毋庸思虑地在戏剧的故事平台上,哭与笑。

又扯远了,那篇文章内容如下:

【轉】殺人後一個孩子的做法(不看你會後悔的)

有個男孩17~18歲家裡很有錢,整天在外面和他的朋友
們吃啊,喝啊,打架。
有一天他的父親問他:“你有多少朋友”
男孩回答:“我有好多”
父親:“那你照我說的去做,先在你的白襯衫上灑點雞血,然後拿去找你的朋友說你殺人了,看看他們的反映”

男孩照這父親的話做了,去找他認為最要好的朋友,找到第一個朋友。
朋友1:“你這是怎麼了,一身血”
男孩:“兄弟,我殺人了,借點錢給我,讓我到外面躲一躲行嗎。?”
朋友1:“最近家裡的手頭實在是有點緊沒錢,要不你去找別人問問。”
男孩失望的離開了,去找他認為第二個最好的朋友。
砰砰砰~~
朋友2透過門說:“誰啊”
男孩:“是我”
依然沒有開門:“什麼事啊”
男孩:“兄弟,我殺人了,借點錢給我,讓我到外面躲一躲行嗎。?”
朋友2和第一個朋友說的一樣的話。男孩很是惱火,這個竟然連門都不開的拒絕了。
他找遍了所有的朋友都被拒絕了。
他沮喪的回到了家,向父親說明了一切。
父親:“你去找我這一個半的朋友,先去找我這半個朋友”
男孩很快就來到了,父親所說的半個朋友家,
砰砰砰。 。
父親的半個朋友開門見他慌忙說:“孩子,你這是怎麼了。
男孩:“叔叔,我殺人了”
還沒等男孩說借錢,“半個”朋友給了他一張200萬的支票,讓他出去避避風頭.
男孩當時就抱這叔叔哭了起來。
那還又去找父親的所說的“一個”朋友。
砰砰砰...
“一個”朋友開門看到他渾身是血,還沒等男孩說話,一把拉進屋裡。
“孩子,你這是怎麼了”
“叔叔,我殺人了”
“趕緊把你的衣服脫下來”
“脫衣服幹什麼.?”
“我兒子和你的年齡差不多,讓他穿上,我現在就打電話報警讓他去頂罪,你就先在我這躲一段時間”
男孩當場就跪在地上痛苦起來。過了一會,向叔叔解釋了一下。
回到家以後哭著跪在父親說自己是個混蛋,發誓以後不會在交豬朋狗友了。

一生中只為這“一個半”朋友而奮鬥。
捨得笑,得到的是友誼;
捨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捨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
捨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捨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
捨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美名;
捨得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
捨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
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而有些人就是為了兩片薄面而爭,為了一條賤命而戰,一身虛榮,一身醋味,值嗎?累嗎?
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人世間就是這麼奇妙,你又何須苦苦追尋一個目標
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看了你懂了嗎?覺得不錯轉載分享一下 ♥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04195536269661&set=a.190842580938293.43203.190829847606233&type=1&relevant_count=1)

因为是朋友放出的文章,所以耐着性子看完了。故事,无论技巧如何,故事本身永远有让人学习的地方。这篇看完,我一样有所学习。但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发现。这篇阅毕,发现故事情节套路和元末明初的四大传奇之《杀狗记》是一样的,不过角色易换而已。《杀狗记》的剧本在当时自然效力于封建社会,以宣扬传统伦理思想为主旨,颂赞“妻贤夫祸少”的封建妇道观念、也同时宣扬孝悌、“兄友弟恭”的道德价值观。

这其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发现本身,于我就是一种乐趣,是好玩的事。况且一个点在连接另一个点,发现就是永无止境的乐趣。因为类似承袭世俗理性的文章,其情节套路的因袭模仿,我遂想起了俄国学者普洛普在其《民间故事形态学》提及的“功能”(Function)之概念,这其间就涉及了叙事功能与序列的问题。

其实原本也没有很仔细地去搞清楚普洛普的“功能”概念。因为偶然看见文章,再去翻书看看普洛普提出的“功能”,其定义为:“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我会想起普洛普,是因为记得他以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为研究对象,发现100个神奇故事里面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变换的是神奇故事里面的角色名称与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角色的行动与功能。

《故事形态学》的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

普洛普对于100个故事异同比较得出四个观察结论:
1)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无论这些功能是如何以及是由谁来完成的。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
2)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
3)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
4)所有神奇故事在其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

然而,普洛普这种类似结构或形式主义的研究,我想可能并不适于运用所有小说、故事结构类型。尤其知道一些学者批判他的结论,但他们都忘了 普洛普的研究对象只是设置在那100个神奇故事。我原先也不赞同普洛普,但是后来想他的确没错,他的结论是对的(建基在一些Terms & Condition),只是Application上可不能照盘全收哦~

好吧,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想打瞌睡了。实际上,我不得承认,我对于故事内部结构的兴趣很大,但事实上过于理性地鱼贯抛出术语是乏味的。

简言之:这篇故事给了我两大面向的想法:
1)故事的序列与叙事功能
2)通俗文学与接受层面

Facebook常常流行的文章,尤其在消解、递减精英价值,建构平民价值体系的那种,我偶尔会想到这些无关痛痒的。无论如何,我很相信斯图亚特.霍尔说过的:普通民众并不是文化傻瓜,他们完全有能力识别。”故事,看见不同结构的它影响不同阶层的人,我只是觉得好玩。

(P/s:记事一篇,摘自http://hazelnutdiariy.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