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1, 2013

Haydn The Creation : 海顿的《创造颂》 笔记

离开大学生活的自己反而变得真正叛逆起来,认真工作,心底深处总带着一种不真实的平静,带着某种不务正业的心情,用比以往多80倍的任性挥霍我的时间,参与我心向往之的事物。“论文没写完”、“书没看完”、“日记部落格文字没写”等等借口被我制成书签暂时搁在书页中,某些焦虑感也是,我知道都是未解的结。然而,解或不解,其中的距离有多远,我仍旧迷惑着。

问我工作的一个好处?我会说不要愧对上司对你的期待,做好甚至超越能力与本分之后,玩乐不该再是于罪恶感中进行的,它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往的足不出户虽亦能知天下事,但是书面上对美的领会与经验世界对美的碰触,这期间的距离还是老老实实地横在那里。否则,流浪者之歌里的Siddhartha为何会选择放弃跟随佛陀,最终选择继续走自己的路。别人的真理即便是独一唯一绝对的真理,但自己未曾跟随自己的心念走一朝,心不死,还白费了肉体赋予你的时间。我还是时时有种罪恶感潜伏,不知何为,但暂且忽略之。

你走不了的路,留给我,我该满足你的期待,还是我自己的?隔着。

所谓的叛逆便是玩。戏无益,但怎么办?现在的我满脑子就是想玩。玩具是做另一个自己、做自己曾经说那是浪费时间的一切,比如答应朋友的邀约,答应一场音乐会的邀请,赞成一个聚会的举办、接听一个半生不熟朋友打来但是要通话10分钟以上的电话、读一堆似乎不实际、对学业或事业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自己会快乐的书、和朋友闲话家常、不事生产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拥有很多,很拥挤,也很多人,虽然偶尔找不到自己。




话说昨晚继摇篮手聚会后,又为自己找得乐子,去听海顿的神剧《创造颂》(Haydn The Creation)。打从在教会里得知鲍以灵老师今年圣乐节的神剧消息,就在自己的Planner里记下了活动日期,满心期待。然而自己对古典乐所知近乎零,所以出席海顿《创造颂》前,也出席了鲍以灵老师的赏析讲座。我没有参加音契,但是曾经在教会里听过鲍老师讲道,我喜欢她。她是一个严肃,对事对物对音乐对真理对知识有严格要求的人。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她谈及任何有关审美的事情,也因为她对美的领受和追求而深深感动。我知道,那种精神境况下的人,多严肃严格或骄傲的一个人,在艺术与美之下,都是谦卑温柔的孩子。

鲍老师在海顿《创造颂》演奏会之前教导的赏析课程费时5个小时,她竭尽可能地教导,但是音乐本身与这部作品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了,5个小时远远不足。而我,像渴慕果糖的孩子,在她的讲解中贪尝快乐的甜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维也纳古典派的重要代表。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更是继巴赫之后的一位伟大器乐作曲家,也是古典音乐风格的创始人。他在创作上较有成就的领域是交响乐、四重奏和清唱剧。而《创造颂》是海顿清唱剧中的杰作,与《四季》(The Season)同是海顿晚年伟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

海顿《创造颂》的歌词创作材料主要是根据《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人John Milton的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改编创作的。剧中的主要人物是3位天使长:加百利Gabriel(女高音)、尤利尔Uriel(男高音)、拉斐尔Rapheal(男低音)、亚当、夏娃以及众天使(Choir)。《创造颂》的文本结构分3部分(34首分曲):

Part 1: 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前四日(创世纪1:1-19),(创造了光、昼夜、蔬果植物、光体),另有13首分曲。
Part 2: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第5与第6日(创1:20-31),(分别创造了海里的生物与陆地上的活物),另有15首分曲。
Part 3: 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主要是亚当夏娃之间爱的盟誓、彼此述说爱情以及天使们的祝福,另有6首分曲。

《创造颂》的内部演唱形式则是如此安排:Recitative (宣叙调) ——> Arial (咏叹调)——> (Choir)重唱 / 合唱。鉴于宣叙调(半唱半叙述)叙述的理性要求,其歌词内容多取自《创世纪》第一章, 而《创造颂》抒情比较重的部分,如咏叹调和天使颂赞则多取材John Milton的《失乐园》或圣经诗篇、赞美诗的意译文字。这间中,海顿在Tone Painting、乐器选择、调性的处理、演唱(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的处理也是十分讲究谨慎的。比如在这首《创造颂》里,海顿喜欢用D Major来表达上帝、形而上的介入,表达或高贵、高尚、高昂的情感,然后Bb表达低于神的,比如地面或人类等。再或者在这部神剧Oratorio里第3部分,谈及伊甸园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时,海顿进行伊甸园的空间描绘以及将亚当夏娃带出时,E Major首次出现,表现了一种稳定、和谐美好的感觉。

海顿在神剧里大量使用Tone Painting,如第一部(part 1),海顿用音乐来描绘上帝的创造物,为序幕(The Representation of Chaos) 原本混沌无序(meaningless + orderless)的宇宙制造出上帝创造光、昼夜、蔬果植物、光体之后的空间感。比如唱及第二天的创造时,海顿便用了乐器和音乐描绘种元素,如暴风、闪电、冰雹、雨、雪花、风等。(在这里,我最喜欢雪花的乐声,有一片一片滑下的感觉,而且每一片雪花的形状都不一样


事实上,对于像我这种不懂乐理的人,我在听的过程里都不太能分辨出乐器的使用。但是从音乐的演奏、歌词还有3位天使长的演唱,要想聆听音乐的美丽对任何人而言还是绰绰有余的。我尤其喜欢这次神剧的女高音,她不单是具备演唱技巧,最重要的是她的Facial Expression,还有就是把感情的部分处理很好,她大多唱咏叹调。咏叹调原来就很美,带有感情的颂赞之声就像质感和层次感很好的寿司,歌词像米粒、歌声和音乐像紫菜,绵密着送入口中,Delicious.(写着写着或许饿了,笑)。海顿开始清唱神剧之前,非常推崇亨德尔。作为一个有名望的音乐家,海顿去听亨德尔的《弥撒亚》感到震撼,从中得到许多音乐的思想撞击和领悟,谦卑地说亨德尔是所有人的老师。然而在清唱剧的处理上,相较于咏叹调,亨德尔比较注重合唱的部分,而海顿则更注重咏叹调。听了这位女高音独唱咏叹调所表现出来的优雅、美丽,这个点上,我支持海顿多些,觉得Solo的咏叹调更能吸引我,聆听的期待集中在一个人的表现上。(而且,这女高音在唱一些滑音或拉音的处理上,我总会想起白雪公主在森林和小动物一起唱歌玩乐的情境,就是那种很真善美的感觉)

许多人认为神剧的序幕处理是海顿最成功的地方。这个无可否认。但是我自己则最喜欢《创造颂》里的第三部,The Adam & Eva's Mutual Love. 我自己觉得这个部分更为人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爱而美丽。第三部的叙述话语比较抒情浪漫,具有田园诗的情境。海顿在第32分曲中采用亚当夏娃二重唱的方式表现出人类始祖在伊甸园相互爱恋的情境以及朴实真挚的爱情。在圣经里,伊甸园是乐园,是完美的天堂、是上帝的祝福。而我觉得乐园之所以是乐园,它之所以美丽,乃是因为爱的存在。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空间的塑造与存在还是为了装纳人类。所以鲍老师说有了空间,然后有了人类的共鸣,有了共鸣便有了音乐的颂赞。而上帝创造的圆满因人类的出现、和睦而达到高峰。一切事物的美丽也因为有了彼此而入目成愉悦。

另外,第三部分关于亚当与夏娃的部分 ,其中歌词的内容表达也看出圣经对于男女之间婚姻的旨意。比如亚当的唱词(原文是德文,这里引用的是英文):

Our duty we performed now, 
in off ring up to God our thanks.
Now follow me, dear partner of my life!

Thy guide I'll be, and ev'ry step
 pours new delights into our breast
shews wonders ev'ry where.
Then mayst thou feel and know
the high degree of bliss
the lord allotted us
and with devoted love
his bounty celebrate,
come, follow me!Thy guide I'll be.

亚当向夏娃说出人类需要担当的责任,也几番提到:“come follow me! Thy guide I'll be”,这里还是彰显了圣经的教导,男人是家庭领袖的概念。而男人是女人的尊严与幸福 (Eva: my pride and happiness).

 在海顿这首《创造颂》里,海顿没有按着《创世纪》提及人类犯罪后。他的创作只是集中在描述上帝创世的作为、其原来美好的心意与祝福。这样的集中使得这不创作可以在明朗美满中结束,整个音乐的演奏集中在愉悦美好的情感递送。然而在这首《创世纪》的最后一首宣叙调里,海顿还是留下了人类将会犯罪的伏笔,而犯罪或不犯罪的中间是一个选择:
O happy pair, and always happy yet,
if not, misled by false conceit,

ye strive at more, as granted is,
and more to know, as know ye should!
快乐的恋人啊,你们会永远快乐下去,
如果没有虚假或误导
你们应该更应该努力,依照所赋予的
知道更多,你们应该更加知道

这一段我想比较多,这其中有祝福,但更多是警告的意味,嘱咐着人类的警醒以及更多地明白上帝的旨意。当然期间还涉及更多神学观的事,不想多作讨论。


「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祂。用號和角聲在大君王耶和華面前歡呼」(詩九十八5-6)。

敬拜神学中,透过音乐来敬拜赞美上帝该是音契的最大使命。

但是鲍老师提到许多关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谈到语言使用的日益简化、不具诗意最终连带影响音乐的发展趋势。那也是她丢给我们的其中一个问题。

这部神剧可以从好多面向讨论(神学、哲学、音乐、文学、阐释学)一个好的作品就是如此,经久不衰。所以鲍老师讲解的时候总是超时。好,我们会谅解的,虽然会忍不住小小地打瞌睡了一下(笑)。

P/s: 后来发现大部分的资料都将Haydn' Oratorio The Creation翻译成《创世纪》,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依照鲍老师的,用《创造颂》。因为觉得这是一部颂赞上帝作为的作品,也因为不想与圣经的《创世纪》等同而混淆,还是觉得《创造颂》比较适合。